團隊介紹

團隊成員 學術績效及技轉經驗

 

責任顧問:何英剛院士

  • 中醫大講座教授,國際知名成癮、毒理專家
  • 主要進行成癮物質之全面性研究,從藥物動力學到成癮疾病臨床表徵評估,及基因、細胞與動物模型等深入研究,探討成癮疾病的原因與機制,進一步研發治療成癮之替代療法的新思維。迄今研究成果391篇論文,榮獲許多國內外獎項
  • 擔任國內外各單位之諮詢、審查委員,跨足產、官、學、研,主導各項衛生署、國衛院及國科會之大型物質成癮相關計畫,於學術、研究與政策之推動都有極大貢獻
  • 參與本中心成癮臨床試驗之推動,美沙冬維持療法成效探討外,結合中醫藥研究中心之量能,於藥癮戒治模式納入針灸療法

針對目前日益嚴重之青少年吸食K他命問題進行全面性研究,從成癮機制研究、個人化醫療、治療方法開發以及預防衛教等介入探討,此研究平台亦能提供做為其他非法用藥之研究模式。

 

主任:藍先元教授

  • 世界級的神經精神藥理學者,兩大研究主軸
    • 個別化醫療:探討精神藥物治療之個體與種族差異,建立藥效早期預測模式,大幅提升藥物治療的效益與安全,享譽國際。
    • NMDA受體神經傳導調控之創新研究:

          甘胺酸回收器 I (glycine transporter I, Gly-T1) 抑制

          D型-胺基酸氧化酶 (D-amino acid oxidase, DAAO) 抑制

  • 102年  國家新創獎

          103年  王民寧獎

          104年  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105年  國際神經精神藥理學會 中樞神經藥物新創獎 (當年度唯一獲獎者)

  • 主持「精神疾病臨床試驗聯盟」,與頂尖大學,如耶魯大學,進行跨國合作研究,共同爭取跨國臨床試驗之領導地位、發展新藥。

          耶魯大學精神科主任與同仁申請NIH grant, 應邀擔任consultant

 

副主任:謝佳宏教授

  • 神經傳譯醫學的研究表現傑出。
  • 五年內的研究著作共計25篇其中第一與通訊作者著作有14篇而其它序位作者共有11篇。第一與通訊作者著作中IF>18有一篇、IF>6有十篇,其中雜誌領域排名小於5%的共有四篇。
  • h-index 扣除自己引用為12 。
  • 五年內以主持人身份共拿四件多年期科技部計畫。分別為科技部國家型生技醫藥計畫、科技部一般人員計畫 、科技部優秀年輕學者計畫、科技部國家型價創計畫。

開發治療鴉片類物質成癮藥物計畫為教育部與科技部第一梯次價創計畫重點培育 (15/242件)。

 

執行長:陳易宏教授

  • 發表電針減緩古柯鹼引發癲癇及死亡,受到HealthCMi, acupuncture continuing education  報導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13: 134610)
  • 發現安非他命及搖頭丸促進神經傳遞物質釋放之新機轉(發表於Neuropharmacology, 89:100-112 等12篇paper)
  • 臨床試驗證實針灸合併美沙冬替代療法對海洛因成癮者的臨床效益,減少美沙冬用量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42:1-18)
  • 提出針灸併用抗組織胺增加針灸止痛效果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in press)
  • 與林昭庚教授發現WHO文件“WHO Standard Acupuncture Point Location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有5個針灸腧穴有錯誤或需要再加以討論之處,針對這些建議事項去函WHO建議修正。並將該基準翻成中文譯本,提供學中華針灸學會會員參考使用。
  • 擔任中華民國基礎神經科學學會秘書長

獲得中國醫藥大學國內外攜手計畫,與國外Temple 大學共同研究合作

 

團隊共同主持人:蘇冠賓教授

  • 蘇教授與其團隊多年來的努力,不但找到天然營養物質治療憂鬱症「有效且安全的新療法」、進而結合分子生物學及基因遺傳學探究憂鬱症病因、更進一步與國際研究領袖創建「國際營養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Nutritional Psychiatry Research (ISNPR) 」,成為推動營養醫學成為精神醫學主流的重要學者。他們在World Psychiatry及Lancet Psychiatry的論文指出,營養在憂鬱症的病因及治療上有重要的關聯性,卻一直被醫學界所忽略。蘇教授與其MBI-Lab同仁在營養與精神醫學的系列論文不僅被歐美憂鬱症治療指引及教科書所引用,也吸引國際上臨床及學術領域的重視,最近更與台灣的神經科學、精神醫學及營養科學的專家,創立台灣營養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TSNPR,期望以整合性的醫療造福身心患者。

  • 蘇教授利用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縮寫為omega-3或n-3 PUFAs,俗稱深海魚油)在治療特殊族群或合併生理疾病之憂鬱症患者,例如慢性C型肝炎、懷孕婦女、幼兒、心臟血管疾病病患、巴金森症患者,其研究結果大大提高對憂鬱症治療的安全性和選擇性。蘇教授是omega-3脂肪酸在憂鬱症治療上的先驅,早期論文在2003年發表後,至今已經被引用602次(2017年8月Google Scholar搜尋),該團隊發表世界第一篇綜合分析研究証實omega-3脂肪酸的抗鬱療效,自2007年發表後已被引用522次。此外,懷孕婦女憂鬱疾患的治療一直是臨床上的一大難題,蘇教授因此利用雙盲臨床試驗証實omega-3脂肪酸對於懷孕婦女重鬱症的療效,2008年至今已被引用247次。根據h-index的統計,蘇教授在omega-3 PUFAs的憂鬱症領域上之研究,排名世界第二名,而本校團隊則排行全球機構第六。值得一題的是,根據2006至2010間引用次數前1%的文獻及共同被引用係數,蘇教授亦成為11位台灣頂尖科學家之一,榮獲「湯森路透科學卓越研究獎」,彰顯其為全球醫學研究帶來之重大突破與影響力。

 

團隊共同主持人:黃介良主任

  • 專注於成癮服務與研究,臨床服務負責醫院成癮防治科主任進行海洛因、甲基安非他命、愷他命以及酒精、香菸、檳榔等物質成癮治療,並進行與臨床相關之研究,如美沙冬代謝之基因、副作用與療效之研究。
  • 積極參與國衛院舉辦之成癮專科人員訓練,擔任諮詢委員與臨床老師,訓練成癮相關之專業人士。擔任台灣成癮醫學會常任理事積極參與台灣成癮政策之討論與推動,期望在成癮醫學有更完整之醫療。
  • 與國衛院合作發現台灣人之肝臟之CYP2C19、CYP2B6等基因與美沙冬代謝有關並與心臟副作用相關,此外美沙冬也會影響血液中脂肪代謝;這些發現對於美沙冬個案之長期治療可以提高品質。與針灸部門合作,希望發現美沙冬治療中能減少副作用,或進而減少成癮性,在動物上有初步之成效。

擔任衛福部「毒藥品巨量資料之藥癮者醫療及社會復歸處遇措施成效分析」(2016)、「精神疾病醫療照護之醫療品質指標研究」(2016)、科技部「以時空分布與趨勢分析巨量資料探討毒藥癮防制策略」(2015)、「國家級ketamine濫用防治計畫」(2014) 等研究計畫之主持人。

 

團隊共同主持人:李信達教授

  • 運動療法的機制在臨床研究和動物模型研究表現傑出。
  • 獲「第四十八屆十大傑出青年(醫學研究類) (2010)」 、「吳大猷先生紀念獎」(2008),以及專利產品獲得台灣精品金獎(2015)等。
  • 超過140篇具原創性的醫學研究國際期刊論文(SCI)和超過百篇以上國際科學會議論文。
  • 專研機器人輔助門診治療、探究神經和衰老,成為探討“現代文明病復健治療”與“運動治療分子機轉”的國際知名學者。

擔任2013世界地球物理治療聯合會(WCPT)、亞洲西太平洋地區(AWP)國際會議主席。

 

團隊共同主持人:馬維芬教授

  • 於精神疾病高風險個案篩檢、健康促進、焦慮、人格疾患、心理社會問卷測量的研究表現傑出。
  • 發表與本計畫相關之篩檢問卷三篇(2010、2013、2015)
  • 獲科技部多年期研究計畫補助(2008-2018)
  • 指導數位學生多次受國內外研討會優良海報獎。

與 MD Andson Dr. Gritz 團隊合作,共同發表論文、並研討會發表獲國健署海外補助。

 

團隊共同主持人:賴威達副教授

  • NMDA受體、興奮性神經毒性、血腦屏障的研究表現傑出。
  • 發表NMDA受體、興奮性神經毒性之頂尖高引用文章(2007、2014文章皆列為 Thompson & Reuters 標榜 Highly Cited Article)
  • 獲科技部神經科學專案計畫補助(2012-2015)、國衛院學術發展獎助計畫補助(2015-2018)
  • 指導博士班學生廖秀蓉前往 Stanford 接受 2016 Biomedical-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受訓(獲 SiiC 受訓團隊學生徵選正取)。

與 UC Irvine 教授 John H. Weiss 共同指導博士班學生王惠勵留美並研究NMDA受體、神經傳導、興奮性神經毒性(獲教育部國際人才培育計畫補助)。

 

團隊共同主持人:馬文隆副教授

  • 核受體、生物活性脂質等,在轉譯醫學的研究表現傑出。
  • 發表男性激素受體之頂尖高引用文章(2008、2010、2012文章引用次數皆已超過150次)
  • 獲科技部傑出年輕科學家獎助計畫(2015-2019)、兩次國衛院學術發展整合型獎助計畫補助(CDG: 2013-2016; IRG: 2018~2020)
  • 五年間發展三個新藥,分別開發:1. 瑪啡成癮治療、2. 胃癌新藥、3. 新途徑新抗癌藥,共計分別美國、PCT、中華民國專利等提出申請。
  • 指導醫學系學生張天祐獲得台灣醫學會 優秀學生論文獎第三名。

實驗室發展跨轉譯體(Transcriptome)以及脂質體(Lipidome)之分析平台。並且發展基因轉殖小鼠模式,準備進行脂質體對於成癮的動物行為模式分析。

 

團隊共同主持人:陸志豪副教授

專長為生物資訊學、計算生物學、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善於利用機器學習方法建立預測模型,相關的研究表現傑出,並建立了數個網路預測平台(CELLO, CELLO2GO, MIB等),其包含了蛋白質亞細胞位置預測、蛋白質功能預測與蛋白質與金屬離子鍵結位置預測等。

實驗室網站:http://lulab.cmu.edu.tw/

 

團隊共同主持人:楊惠婷副教授

於營養介入於精神疾病之成效評估、藥物及營養素於體內代謝物分析、健康促進、利用智慧裝置進行飲食紀錄與營養監控方面研究表現傑出。另外,長期與產業界建立研發商轉的合作模式,對於將研究成果促成產業應用有豐富經驗。

  • 發表與本計畫相關之論文五篇(2017)
  • 開發相關應用程式三件(2015-2017)
  • 相關技術移轉四件(2014、2016)
  • 近五年產學合作七十件 (2013-2017)

 

團隊共同主持人:藍郁青副教授

公共衛生陳拱北教授紀念獎得主,與國內外學者跨領域合作新興傳染病及愛滋毒癮病患傳播途徑研究,利用病毒及人類基因體流行病學追蹤病毒傳播途徑及病人接觸社會網絡,並利用mobile Health等創新科技,針對成癮病人及高危險族群做網路線上的成癮風險評估,健康促進及疾病管理,協助系統化引進成癮行為治療Matrix。發表與本計畫相關之研究獲科技部、衛生署、TFDA、署立醫院等研究計畫補助6件,指導學生得到國外研討會全額奬學金及最佳論文4次,國內3次。指導學生創新科技及體育領域創業比賽得奬3次,獲得體育署百萬資金補助。指導學生參加全國GIS及SAS大數據比賽得奬及進入決賽2次。參與 UCLA、UCLA ISAP、UC Davis上海交大跨國團隊合作,共同發表論文6篇、並得到國際研討會全額奬學金5次。與台大、長庚、馬偕、台積電大數據中心及國衛院合作跨領域疾病資訊建模,包括GIS、Neural Network、decision tree、phylogeography、small-world networks等,目前正與NIDA討論相關技術應用在成癮疾病的可能性。

 

團隊共同主持人:杜政昊助理教授

  • 利用各式非侵入性腦造影技術研究腦部可塑性與腦部網路變化,主要聚焦於疼痛與精神疾病之相關功能與結構變化。
  • 利用女性特有之經痛為疾病模式,研究長期反覆急性疼痛刺激對腦部之影響。2010年之研究發現特別獲得PAIN期刊發布新聞稿介紹,至今獲得七十餘次引用。
  • 獲科技部新進人員及一般專題計畫補助(2013, 2014, 2017)、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計畫補助(2013)

第十四屆國際疼痛學會雙年會與會補助(travel award; 2012)。

 

團隊共同主持人:李威昇副研究員

  • 研究專長為類鴉片藥物之細胞毒理、Big data 分析。
  • 建立共表現人類MOP、NOP、與KOP類鴉片受體之細胞模式,2013-2017於國際期刊發表相關論文3篇(均為第一或通訊作者)。
  • 與臨床醫師合作分析big data,探討癌症病人使用嗎啡與骨質疏鬆、中風、硬腦膜下出血、急性冠心症、肺動脈栓塞等疾病的關聯性,憂鬱症患者罹患骨質疏鬆、靜脈血栓栓塞等疾病的風險,及抗鬱劑和失智症間的關係,2013-2017發表相關SCI論文13篇(均為第一或通訊作者) 。
  • 獲科技部計畫補助:μ-類鴉片及致痛素受體異聚合體介導的類鴉片藥物誘發之細胞適應機制(2014)、類鴉片受體介導之細胞適應機制(2016)

參與2015年科技部巨量資料試辦計畫,以時空分布與趨勢分析巨量資料探討毒藥癮防制策略。

 

團隊共同主持人:江耀璋助理研究員

  • 專長為神經藥理與毒理、成癮科學的相關研究。
  • 近期研究著重在丁基原啡因孕期暴露對子代的作用、長期暴露愷他命對於中樞與周邊器官的毒性反應、地理資訊系統在成癮巨量資料分析上的使用等方向。
  • 重點發現:1.孕期暴露丁基原啡因會改變子代對嗎啡的敏感性與甲基安非他命成癮速率。2.初步結果發現Sodium Benzoate 有助於減低愷他命暴露造成的行為偏好改變與愷他命再暴露引起的復犯。

獲國衛院學術發展獎助計畫補助(2013-2016)與科技部一般型計畫(2014, 2015, 2017)

 

Chinese, Traditional (繁體中文)